來源:
驅(qū)動號
作者:
笑看人生
2018-08-24/12:10
訪問量:
天壇是北京“天地日月”諸壇之首,是我國和世界上現(xiàn)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,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,是一座典型壇廟,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。每年孟春祈谷、孟夏祈雨、孟冬祀天。無論從架構(gòu)、力學還是美學角度來看,天壇都是出類拔萃、舉世無雙的建筑杰作。
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,前身為大祈殿,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。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改建為三重頂圓殿,名為“大享殿”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修繕后,改名為“祈年殿”。光緒十五年(1889年)毀于雷火,數(shù)年后按原樣重建。這是祈年殿內(nèi)部結(jié)構(gòu)。
小的時候這里是可以進去的,現(xiàn)在只能門外窗外看看里面了。
祈谷壇以東建有曲尺形的長廊七十二間,又稱七十二連房。長廊東面與神廚院和宰牲亭相連,西面直通祈谷壇東磚門,是運送祭祀供品的通道。在宰牲亭宰殺后的牲畜通過長廊運往神廚,制作成供品后再經(jīng)長廊送到壇上,因此長廊又被稱為“供菜廊子”。
丹陛橋:長360米、寬28米、高2.5米,連接天壇主要建筑。
圜丘: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,始建于嘉靖九年(1530年)。壇平面呈圓形,共分三層,皆設(shè)漢白玉欄板。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,乾隆十四年(1749年)重建后,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(shè)。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云龍紋,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,用于壇面排水。圜丘壇有外方內(nèi)圓兩重矮墻,象征著天圓地方。圜丘壇的附屬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廡、神庫、宰牲亭、三庫(祭器庫、樂器庫、棕薦庫)等。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,卻顯得十分洪亮。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,其洪亮聲音,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,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,更具神秘效果。這是因為壇面光滑,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,碰到周圍的石欄,反射回來,與原聲匯合,則音量加倍。
回音壁,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耳朵貼在墻上聆聽對面發(fā)出的聲音,現(xiàn)在隔著一米的護欄,聽不見回音了,只有雜音。
皇穹宇 :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,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壇外壝北側(cè),坐北朝南,圓形圍墻,南面設(shè)三座琉璃門,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,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。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。它始建于嘉靖九年(1530年),初名泰神殿,十七年(1538年)起改稱皇穹宇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重修后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筑,用藍色琉璃瓦鋪設(shè)屋頂,象征青天。大殿直徑15.6米,高19.02米,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,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,構(gòu)造精巧。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,供奉“皇天上帝”牌位,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。正殿東西各有配殿,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電等諸神牌位。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,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,周圍均設(shè)石護欄。另外,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,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。在皇穹宇門窗關(guān)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,站立于第一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一聲;于第二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兩聲;于第三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三聲。
燔柴爐:天壇祈年殿的東南角有一個綠色琉璃磚砌成的圓形磚爐稱“燔柴爐”,是用來焚燒供品用的。爐北邊放置了八個燎爐,是給清朝的前八位皇帝焚燒供品用的。藩柴爐和燎爐之間,有一口井,是用來存祭品血液用的。祭品是在宰牲亭內(nèi)被宰殺和準備好給獻祭用的牲畜,皇帝在舉行“大祭”時要對這爐內(nèi)的燒祭品“望燎”即行注目禮。前幾年燔柴爐上曾放置一只獻祭牛的復制品供游客參觀,最近再去則祭牛已全無蹤影了。 燔柴爐,高9尺,直徑7尺,圓形,用綠琉璃瓦磚砌筑,東,西,南三面各有臺階九級。祭天大典開始時,先將一只刳凈牛犢置于柴爐上,掌燎官點燃燔柴爐,以通達天神,稱“燔柴迎地神”。祀典告成,將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,祝版,祝帛等祭品投放進燔柴爐內(nèi)焚燒。燔柴爐西側(cè)設(shè)望燎位,皇帝在此進行望燎禮稱為“望燎”。
望燈,當年祭祀的時候凌晨開始點燃,給人莊重肅然之感。原先是三個望燈,袁世凱登基拜天時砍掉兩個,現(xiàn)在只有一個了.
春天來了萬物復蘇,希望大家多多參加戶外活動,快樂每一天。
贊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