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2日消息,中國農(nóng)村里現(xiàn)如今存在很多大齡農(nóng)村青年,就是所謂的“光棍”,那么這些光棍是怎么來的呢?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。 2015年,中央電視臺以《隴東婚事》為題,對甘肅慶陽高價彩禮做了報道。節(jié)目揭露,有的彩禮甚至高達 15萬元。 彩禮只是婚姻花銷的一項,一樁婚事要辦完,還有辦酒席,買家具、家電等開銷。 彩禮其實是雙方表示祝賀親事的意思,男方給女方一定的彩禮,也表達了男方對女方的謝忱之意,這種禮節(jié)性的表達,沒有買賣性質,其數(shù)額也可以隨男方的家庭經(jīng)濟情況的高低而決定。彩禮逐漸演化,性質完全變了樣。特別是市場經(jīng)濟環(huán)境下,女方漫天要價,婚姻的買賣性質不受制約地浮出了水面。 高價彩禮無疑給光棍“脫光”制造了門檻,加劇了更多光棍的誕生。 村莊的存活在人。談及村莊,關鍵的是人。人類有兩大生產(chǎn)任務,一是自身生產(chǎn),一是為人類自身存活而開展的物質生產(chǎn)。而光棍問題是關乎人的繁衍的根本性問題。光棍問題不論城鄉(xiāng)都有,產(chǎn)生光棍問題的直接原因是貧困,這一點城鄉(xiāng)一致。 在崖邊村,一個男子如果到了 25歲難以結婚,那就意味著已經(jīng)發(fā)出了危險信號;如果一個男子 28歲或者 30歲還沒有結婚,那就意味著打光棍已成定局。
從調查來看,崖邊的光棍主要集中在 80后人群。截止 2013年底,崖邊共有 70后光棍 4人,80后光棍 15人,90后人群中,有些已經(jīng)結婚,符合結婚年齡仍然沒有結婚的人達到了 4人。 源于 1990年代“井噴”式的社會流動,女性在流動中融入城市的概率遠遠大于男性。女孩子一旦到了城市,城市比農(nóng)村優(yōu)越的生活條件,會對她們產(chǎn)生無法想象的誘惑。她們做夢都想留在城市。20世紀末,用傳統(tǒng)的方式嫁到鄉(xiāng)間的女子越來越少,大多是嫁給了遠離鄉(xiāng)村的地方,要么城市,要么離城很近的城郊。農(nóng)村少女們被城市亂花迷了眼,大批留守農(nóng)村的青年從此很難找到伴侶。 社會價值觀念的裂變,促使所有人向金錢、享樂、物欲看齊,這也是導致光棍問題日趨嚴重化的原因。一切人都向金錢、享樂移動,婚姻不再以追求幸福的愛情為前提和歸宿,女性為了享樂可以拋棄自己應該擁有的幸福愛情,轉而追求華麗的、奢華的、虛無的生活,甘愿委身物欲。而男性只要有金錢基礎,可以任意踐踏一夫一妻制的規(guī)則,用金錢揮霍自己貪婪的欲望,不需要任何純真的愛情來支配自己。那些有錢的人可以有成堆的女人,而沒有錢的男人娶不到一個老婆。這就是私有制下一夫一妻制“文明”無法掩蓋的罪惡。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,對光棍而言,性的需求顯然是最大的需求。人活著的確需要激勵,光棍生活無望,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。由于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,致使光棍很難再有為其他需求奮斗的激勵性動因。 一個農(nóng)民的所有夢想和希冀全部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,包括用撫育孩子的艱辛換取老年之后得到孩子贍養(yǎng)的訴求。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,這種做法不斷延續(xù)、代代連綿。而光棍,因為注定沒有后代,也失去了這種生活的奮斗意志。 光棍還要應對人們的歧視。人是群居動物,人不能孤立地生存。社會對光棍往往會自然而然形成一種歧視,這讓光棍自感低人一等,很難融入群體交往的圈子。光棍身份的確定,一般都在 30多歲。在此后的 30年時間,他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。盡管沒有妻子,衣食起居上的照顧,母親還是能給他提供的。但父母去世后,他就徹底孤獨了。而這時候,他也會步入老年,生活上的諸多不方便會讓他孤苦伶仃。 人活在世界上,信心很重要。光棍與常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,十有八九都是性情落寞,生活信心不足,自暴自棄。光棍通常懶得做飯,懶得洗衣服,懶得打掃屋舍,睡懶覺是他們的功夫。有的甚至懶得種莊稼,連生活都難以為繼。 一面是城市的飛速發(fā)展,一面是農(nóng)村的不斷凋敝,城市對農(nóng)村構成了強大的吸引力,農(nóng)村人口在不斷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,城市優(yōu)于農(nóng)村的現(xiàn)實,會繼續(xù)讓全社會形成思維和意識上對城市膜拜、對農(nóng)村歧視的態(tài)勢,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,人口比例失調,受困于田野無法進入城市的人必然難以找到伴侶,光棍問題只會更加嚴重。崖邊人對光棍問題的懼怕,比對貧窮本身更加厲害。 |